成功的人都有這些習慣!《高效能人士的七種習慣》將改變你的人生

《高效能人士的七種習慣》(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 是 Stephen R. Covey 最受歡迎的著作,亦是 Time Magazine 評選為 25 本最具影響力的商業管理書籍之一。作者提出的七種習慣改變了全球各行業和年齡的讀者,透過普世、永恒和不言而喻的原則引導他們在不斷變革的時代中取得非凡成就。即使你閱讀過這本書,都值得再回顧一下裡面的精華。

Stephen Covey 指出,現今的人遇到問題時都尋求快速解決方法 (quick fix),例如看到成功的人或團隊時,我們會問:「你是怎樣做到的?教我你的技巧吧!」我們希望透過捷徑以較少的時間和精力達到預期效果,卻忽視了自身需要改變的問題,而這些捷徑往往只會帶來短暫的效果。

要實現真正的改變,我們必須經歷典範轉移 (Paradigm Shift) —— 從根本去改變自己,而非單單改變我們表面的態度和行為。因此,作者提出以下七種基於公平、正直、誠信和尊嚴等原則的習慣,教導讀者由內而外去修煉自己,成為更高效能的人或更成功的領導者。

1. 積極主動 (Be Proactive)

Proactive vs. Reactive people

被動 (reactive) 的人時常將自己的不足歸咎於遺傳、環境、外在條件等因素,認為問題都是由外界所造成,自己無法控制。他們會說:「我無能為力」、「我就是這樣」、「我辦不到,因為天氣不佳」,總是在找藉口不去改變。相反,積極主動 (proactive) 的人會為自己的人生負責,他們知道自己擁有選擇如何應對問題的能力,並會將時間和精力集中在可以控制的事上,努力改善現況。

I am not a product of my circumstances. I am a product of my decisions.

我們中的行為和成就取決於自身的態度和選擇,因此我們要學會對自己負責,在自己能改變的事情上主動採取行動,而非擔心和埋怨外在因素。

2. 以終為始 (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

Climbing the ladder of success only to discover that it's leaning against the wrong wall.

想像一下,你希望將來成為一個怎樣的人?很多人都喜歡令自己忙碌,去爭取升職、更高收入、更多認同等,卻沒有停下來評估忙碌背後的意義。如作者所說:

It’s incredibly easy to get caught up in an activity trap, in the busyness of life, to work harder and harder at climbing the ladder of success only to discover that it’s leaning against the wrong wall.

究竟種種成就對你來說是否真正重要?

There is a mental (first) creation, and a physical (second) creation. The physical creation follows the mental, just as a building follows a blueprint.
(Photo Credit: Franklin Covey)

所有事情都有兩個創造階段 —— 首先是腦海中的想像,然後是實質的創造。你需要先認清自己想達成的目標,並確立個人、倫理與道德準則及價值觀,才能夠實現自己;如果你不認真去想想自己想要的生活,就會授權別人和環境來塑造你的生活。以終為始就是,我們做每件事都要從明確的目標開始,才可以朝着正確的方向進發。

3. 要事第一 (Put First Things First)

要有效率地向目標前進,就要懂得優先執行重要而非迫切的事項,以及根據自己的價值觀而非慾望行事。看看以下的時間管理矩陣 (Time Management Matrix),我們的活動都根據迫切性 (urgency) 和重要性 (importance) 分類:

Time Management Matrix
(Photo Credit: Franklin Covey)

如果你專注於 Q1 去管理危機和問題,它們只會越滾越大,導致壓力和倦怠。Q3 是看起來很迫切的事,但其迫切性是基於其他人的優先事項和期望。如果把大部分時間花在這些事上,會令你感覺失控和帶來膚淺的關係。而專注於 Q4 的人過著不負責任的生活,而且十分依賴他人。

Q2 就是個人管理的核心,其包括重要目標、規劃及預防工作、建立關係、學習等事項。我們知道這些都是需要做的事,卻因為它們沒有迫切性而甚少去處理。事實上,有效能的人只有很少非常重要且緊急的事,他們專注在重要但不迫切的事情上,從根本去解決問題,並從一開始就預防危機發生。

The key is not to prioritize what’s on your schedule, but to schedule your priorities.

學習向不重要的活動說不,才能把時間集中在 Q2 上。

4. 雙贏思維 (Think Win-Win)

Win-win means agreements or solutions are mutually beneficial and satisfying.

很多人都擁有匱乏思維 (Scarcity Mentality),將一切都視為零和遊戲 (zero-sum game),只有你贏我輸或你輸我贏,但這種敵對競爭對大家都好嗎?作者指出:

When one side benefits more than the other, that’s a win-lose situation. To the winner it might look like success for a while, but in the long run, it breeds resentment and distrust.

要與人有效地合作,我們必須抱持雙贏思維,去達成互惠互利的協議或解決方​​案。以雙贏態度處理衝突的人具有三種性格特徵 —— 正直、成熟及豐盛思維 (Abundance Mentality)。他們忠於自己的感受、價值觀和承諾,勇於表達個人想法的同時會顧及他人感受,亦相信世界有足夠的資源和空間讓所有人共享。

5. 知彼知己 (Seek first to Understand, then to be Understood)

Use empathetic listening to genuinely understand a person, which compels them to reciprocate the listening and take an open mind to be influenced.

交談時,大多數人聆聽是為了回答,而不是為了理解。你可能在一邊聆聽,一邊在腦海中準備要說的話和要問的問題,或選擇性地聽某些部分,最後錯過了對方想表達的內容。在真正理解到對方的問題前,你己經提出了建議。

我們需要透過移情傾聽 (empathic listening) 認真了解對方的觀點,才能提出有效的建議或進行有效的溝通。當我們能夠深入了解他人的需要並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不僅可以提高想法的可信度,還可以令對方感受到你的真誠,營造一種關懷和積極解決問題的氛圍,有助雙方建立更好的關係。

6. 統合綜效 (Synergize)

Synergy is better than my way or your way. It’s our way.

1 + 1 可以大過 2?每個群體裏都有不同的想法和意願,當你學會建立雙贏思維和用心理解別人後,就可以創造協同效應 (synergy),一同發掘新的可能性。

Synergy is not the same as compromise. In a compromise, one plus one equals one and a half at best.

協同效應的精髓在於尊重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以擴闊各人的視野和尋找彼此的優點,並鼓勵大家敞開心扉,真誠相處。與此同時,集思廣益的力量能激發我們創造新的解決方法,而解決方法會比任何人獨自想出的更好,一加一可以等於三、六、六十……

7. 不斷更新 (Sharpen the Saw)

Sharpen the Saw keeps you fresh so you can continue to practice the other six habits.

某人很吃力地在鋸一堆木頭,舊的未鋸好就有新的送來,木頭愈積愈多,那個人只好再三延長工作時間。有好心人提醒他:「鋸子鈍了,所以效率甚差,只要將鋸子磨利,就可以快點完成工作。」他回答:「工作都忙得做不完了,哪有時間磨鋸子?!」好心人問:「那你何時有空磨利鋸子?」他回應:「等我鋸完這堆木頭再說。」

其實這個情況時常發生,很多人都因為忙於處理眼前繁重的工作,而忽略了根本問題,令目標遲遲未能達成。

We must never become too busy sawing to take time to sharpen the saw.

如果那個人肯花時間把鋸子磨利,之後就可以更有效率地把木頭鋸完。

Have a balanced program for self-renewal in the four areas of your life: physical, social/emotional, mental, and spiritual.
(Photo Credit: Franklin Covey)

要持續地實踐和提升以上 6 個習慣的境界,我們必須不斷在生理、靈性、心智及社會情感四方面磨練自己。首先,我們應保持均衡飲食和作息定時,並定期鍛煉身體,以增強個人耐力、靈活性和力量。在靈性方面,我們可以練習冥想、接觸大自然,或欣賞藝術及音樂作品等,在過程中與自己的內在價值連結;在心智方面,我們可以閱讀、記錄自己的想法和經歷,或計畫自己的時間表等,透過持續學習去擴展自己的思維。最後,透過真誠地了解和幫助別人,我們可以與人建立有意義的關係。

Renewal is the principle—and the process—that empowers us to move on an upward spiral of growth and change, of continuous improvement.

記住要不斷更新自己,令自己有能力去應對更大的挑戰。

總結

現實有很多人每天都努力打拼去取得成就,卻發現自己在其他方面的事情都不理想,例如沒有好好發展個人效率,或未能與他人建立健康關係等。作者所說的成功並非單單指「有錢」或「有地位」,而是在事業、家庭、人際關係、個人成長等各方面都達到圓融和諧的「全面成功」。

《高效能人士的七種習慣》點出了小編自以為正確的壞習慣和想法,例如把時間表排滿就代表生活充實和有意義、跟別人談話時腦袋預先預備答案、兩個想法不同的人只能妥協等,卻沒有反思個人管理和聆聽的重要性,亦沒想到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可形成強大的創造力。作者的話猶如當頭棒喝,值得一看再看。

以上七種習慣除了教導我們如何由內而外去令自己變得更好,還為企業管理層帶來啟發,反思如何能更有效率地領導團隊實現目標。成功並沒有捷徑或方程式,就讓我們從今天起實踐這七個習慣,努力邁向目標!

你有實踐任何一種習慣嗎?歡迎到 Facebook 分享你的經驗!

※ 此專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作者:Hunger

訂閱電子報

最新文章

解鎖 AI 真正潛力!Google 69 頁 Prompt 秘笈公開,生產環境實戰指南

解鎖 Google 官方認證 Prompt 技巧!獲取 69 頁 AI 調教指南,掌握生產環境防呆設定、成本控制與人格設定實戰心法,附可下載 PDF 與案例模板

OpenAI.FM:OpenAI 推出的文字轉語音模型

OpenAI.FM 是 OpenAI 推出的革命性文字轉語音(TTS)模型,能生成高度自然的語音輸出,適用於有聲書、客服機器人、語言學習等場景。本文深入解析其技術原理、應用優勢及未來發展,帶你了解 AI 語音技術的最新趨勢!

Tanka:搭載 AI 長期記憶的團隊協作利器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團隊協作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如何高效地溝通、共享知識、追蹤進度,成為企業提升效率的關鍵。為此,全球首款搭載 AI 長期記憶的通訊工具 Tanka 應運而生。

Gemini Code Assist 的全面分析

探索 Google 的 Gemini Code Assist,一款 AI 編碼助手,提升開發效率與程式碼品質。支援多語言與 IDE,提供免費個人版及付費企業版,適合初學者與專業團隊。立即了解其功能與優勢!

Google 推出 PaliGemma 2 mix

Google 於 2025 年 2 月 19 日推出 PaliGem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