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外在美兼備: 精美得像藝術品的廁紙 還能幫助興建廁所

廁紙就像空氣,是必需的但存在感卻是零,這除了是因為消費者不會經常轉換家居使用的廁紙品牌,亦是因為廁紙品牌不會在包裝上花心思,畢竟消費者在選購這些日常消耗品都是以價錢實惠為主要考量,花巧包裝只會增加成本減低品牌競爭力,這種種因素令到行內的品牌沒有動力去改變。

不過行業老亦代表它充滿創新的可能性,吸引着不少創企加入希望早着先機,包括 Who Gives a Crap、Tushy、No. 2 等等主張環保概念的新派廁紙品牌,其中來自澳洲的 Who Gives a Crap 的產品可以說是針對年輕消費者的佼佼者,改變了廁紙難登大雅之堂的命運,更為廁紙加入社會使命,令廁紙外表、內涵兼備,讓新一代沒有不買它的理由。

潮玩廁紙包裝

大部份人對廁紙包裝的印象自小到大都沒變過,所以若要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便要從包裝開始,在這方面 Who Gives a Crap 顯然花了不少心思,用色彩繽紛的包裝先突圍而出。品牌棄用膠袋,改用美得可以包禮物的花紙來包裝廁紙,玩出不同花樣,還會貼心地教用家如何循環再用包裝紙,有著即使是包裝紙也要認真對待的堅持。

(image credit: Who Gives a Crap)

品牌會不時找來藝術家合作如 Craig & Karl,推出特定版的廁紙,讓簡單的一卷廁紙也能搖身一變成為家中的藝術品。

(image credit: Who Gives a Crap)

又或是推出玩樂系列把廁紙變成可愛的插畫角色,在包裝上分別畫出臉、身體及腳三部份,讓用家自由搭配出不同的角色,激發創意及貪玩的心。

環保廁紙讓廢料重生

消費者越來越注重環保,但偏偏廁紙就是一件非常不環保的消耗性日用品。市場上主流的廁紙都是用原生木漿為材料,過程中需要砍伐大量林木,對森林生態造成難以彌補的影響,而且把木材轉化成紙漿的過程中,需要加入大量化學劑漂白、提高韌性、柔軟度等等,有機會引起健康問題。

不過這並不是唯一的選擇,Who Gives a Crap 的產品證明廁紙是可以用對環境更友善的材料製造 ,品牌所選用的環保材料主要有三類: 第一類是回收紙,這類紙並不是日常生活中廢紙箱裏的雜亂廢紙﹐而是多取自學校、辦公室或是工廠的回收文書紙,再經過脫墨、高温消毒等過程,廢紙循環再造;

第二類是以竹子為原材料,由於竹子生長速度快,可以多次採伐,亦不需要灌溉及農藥,是相對環保的天然原料; 第三類則是甘蔗榨糖後剩下的廢料。無論是用哪一類材料,品牌製作過程中都不會加入漂白劑、香料等化學劑,減低對大自然及用家的影響。

助人理念打動消費者

當廁紙在現今社會是隨手可取之物,全球目前仍有近四成人口缺乏基本的衛生設備,所以當初 Who Gives a Crap 的成立目的是希望能改善落後地區的衛生情況,透過提供一個更環保的選擇去改變消費者用廁紙的習慣,同時把一半的盈餘捐出來幫助落後地區興建廁所,讓消費者在選購廁紙的時候已經為社會及大自然盡一份責任。這個理念得到了不少人的支持,品牌自 2012 年眾籌成立至今,已為致力改善發展中國家衛生問題的非牟利機構籌得 250 萬美元。

雖然消費者對廁紙的需求不會輕易消失,但隨著廁紙生產過程中對大自然造成影響的認知不斷提升,這就是行業改變的動力,亦是 Who Gives a Crap 針對新世代消費者的切入點,先用包裝引起他們的注意,再藉著大家對產品的好奇進行傳播,最後達到品牌想要表達的環保理念,讓一張簡樸的廁紙也能有著促成正面改變的力量。

※ 此專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作者:細思

訂閱電子報

最新文章

商品銷售一空比滯銷更可怕?善用「機會成本」概念實現更大成功!

從會計觀念來看,如果只因為商品銷售一空而沾沾自喜,為什麼不再多進一些貨來賣呢?當商品銷售一空時,就錯失了新的銷售機會,也錯失了販售時機,在會計上並不是好事。

PhotoRoom 相片編輯去背景軟件 – AI 技術批量節省 Photoshop 退地時間!

法國新創 PhotoRoom 透過 AI 技術開發的圖片編輯程式,除了可批量去除物件背景,還能快速創建符合平台樣式的上架圖片,方便有大量製圖需求的電商使用。

企業如何增加員工歸屬感?公司吸引、挽留人才久用方案

根據調查,建立有歸屬感的企業文化可以讓員工更投入工作,相比於員工歸屬感較低的企業,收入增長可以高出 2.5 倍,人才流失風險也可以降低 40%!

香港新創公司 Mapxus 定位技術 – 近 9 成地產商、政府機構正在使用!

香港新創 Mapxus 研發用生物指紋定位,取代傳統藍牙定位,免去額外安裝費用,定位誤差控制在數公尺以內。Mapxus 定位技術可指引使用者尋找不同樓層的目標物,目前已應用於香港商場、機場、JR 鐵路等。

哈佛大學成人研究發現:成功人士童年時均具備 5 大性格特質!

哈佛大學曾對一萬人進行調查,基於他們的家庭環境和教育,從這些成功人士的童年中得出有很多相似之處,而且大多數人都具備 5 大性格特質。